目前大雅區每年約收成廿至廿二萬公斤的小麥給金門當麥種,但今年疑因氣候變遷,梅雨提早報到,加上鳥害比往年更嚴重,農民用盡稻草人、鞭炮,甚至親自趕鳥都沒用,無奈讓小鳥吃到飽,僅收成十六余萬公斤,歉收近三成是歷年最少,還好去年豐收多十萬公斤,彌補今年不足。
大雅小麥品種為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于民國七十二年研發的「臺中選二號」品種。大雅區農會推廣股長何文科指出,每年二期水稻田收割后、準備第一期稻作之前,約十一月至隔年三月期間,一般農民多種植油菜花、波斯菊等綠肥,等待稻作時機。
然而大雅栽種小麥,每年能為大雅多創造八百萬產值,農民樂得種麥;何文科分析,大雅推廣麥作成功來自于「有需求,才有供給」。
他解釋,大雅種麥記錄可追溯到日治時代,民國卅四年臺灣光復后,島內物資缺乏,大雅最多曾種植兩百余公頃的小麥,但隨著稻米普遍、面粉開放進口,麥田瞬間縮減,但隨原公賣局紹興酒暢銷,作為酒麴的小麥再度爆紅。
民國八十五年大雅小麥二度面臨難關,當時公賣局中止契約收購,準爸準媽孕前需準備的三代孕http://www.avira.org.cn/個階段六百公頃麥田瞬間濃縮,「因為沒人買,小麥一度沒人要種」,直到民國八十九年,金門麥農認為私人收購的麥種質量不佳,發芽率偏低,金門農試所決定辦理麥種契作。
何文科指出,大雅因具備發芽率、干燥度及凈度(不含雜質)等技術優勢,加上農民愿意配合,獲得契作機會。
上一篇:金門高粱酒60歲 老照片憶當年 下一篇:第八屆海峽旅游博覽會廈門首屆金門高粱酒節 | ![]() |